在赣鄱大地腹地,上饶市万年县静静矗立,宛如一部由稻穗镌刻的万年史诗。7月1日至3日,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“英语探农耕”团队踏足这片被誉为“世界稻作起源地”的厚土,以脚步丈量文明现场,用外语解码农耕基因,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稻作文明寻根之旅。
叩问源头:从考古遗存里打捞农耕文明曙光
团队首站直抵仙人洞遗址。在沉积万年的土层前,师生们屏息凝神:夹砂陶的粗粝质感传递着新石器时代的温度,磨制石器的锋刃凝结着先民智慧,而最具革命性的发现——水稻植硅体化石,如同一把开启远古的密钥,旋开了远古农耕文明的重门。队员们在专业讲解中,深深震撼于这方寸之地所承载的宏大叙事——万年前,正是于此,中华先民完成了野生稻向栽培稻的驯化壮举,为人类农耕文明点燃了第一簇星火。

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仙人洞遗址
田野解码:于阡陌间用英语聆听农耕大地脉动
7月2日,团队跟随万年贡米文化传承人程道明,走进裴梅镇的稻作起源长廊,用英语视角开启农耕基因的解码之旅。野生稻的翠叶在风中舒展,程道明指尖轻抚稻株:“先民正是从千万次观察这样的生命律动中,破译了驯化的密码。”这片稻田藏着人类从“采猎”迈向“耕植”的文明密钥。
在荷桥村,调研的脚步踏入烟火深处。队员们叩开农舍木门,与村民围坐檐下,在笑语中架起沟通之桥。问卷指向万年贡米和稻作文化的认知,而闲谈的,恰是那些比数据更鲜活却漫溢出更动人的细节——老农口中既有刀耕火种的汗滴,也有“贡米”品牌化路上的困惑。这些沾着泥土芬芳的一手资料,恰如打开稻作文化活态传承之门的锁钥,为团队的探索提供了鲜活注脚。

图为万年贡米文化传承人程道明讲解野生稻相关知识
薪火相传:在古今对话里焕活农耕遗产基因
万年县博物馆里,老馆长王炳万凝视着展柜中的珍藏,如数家珍。斑驳的骨耜、精巧的陶罐,每一件都是打开时光的钥匙,共同拼缀出稻作文明万年传承的脉络。“传播不能只靠展柜,”王馆长望着队员们,眼神里满是恳切,“要用新媒体讲好故事,用外语架起桥梁,让世界都看见这颗东方农耕文明的明珠!” 数十载守护遗址的赤忱,在他话语间流淌,让年轻学子深深掂量出文化传承的千钧重量。
裴梅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负责人曹建金领唱的《栽禾歌》,粗犷调子里藏着千年农事密码与敬天信仰。“原来山歌就是稻作的‘活态基因’!”队员们豁然顿悟:真正的传承,既要守护粮仓里的老物件,更要让田埂歌谣、节庆仪式这些跳动着生命力的精神符号,在现代脉搏中重新共振。

图为王炳万馆长为团队成员讲解稻作文化
以言传薪:于跨文化间青春播撒农耕新声
从仙人洞的文明曙光到荷桥村的袅袅炊烟,从博物馆的千年物证到山歌里的精神密码——这场调研是对农耕文明的一次沉浸式解码。队员们不仅触摸到中华农耕文明最古老的根系,更在古今对话间锚定了使命:作为外语人,他们深知需以英语为媒,架起跨文化传播之桥——让植硅体化石的学术价值转化为世界能懂的表达,让稻作山歌的质朴智慧注入全球农业对话的活力。
当我们在仙人洞俯身凝视一粒万年稻种,看到的不仅是文明的过往荣光,更是未来可持续农业的生命密码。“英语探农耕”团队深知,要让沉睡的遗产“活起来”,正需以青春创意续燃亘古薪火 —— 如此,这条穿越万年的文明长河,方能在世界文明星空中奔涌不息。

图为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“英语探农耕”团队
供稿: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“英语探农耕”团队
通讯员:刘天翔 刘佳慧 周碧云 李文瑞 陈泽源
转载至北青网:http://culture.ynet.com/2025/07/08/3911800t467.html